大学毕业那年我被保送上研究生,避开了找工作的浪头。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,这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,我还是要找工作。 说到理想,我还真有点犯愁,因为我有两个理想,大大地影响了我对职业的选择:一方面我想去政府机关,另一一方面我又想从商,进企业或者公司什么的。选择哪方面都有利有弊,真是让我伤脑筋。 从去年11月开始,各大单位就开始到学校频繁地招人,同学们也踏上了漫漫求职“不归路”,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四处投递着自己精心设计的简历。我有目的地选择了在京的几家比较大的名牌企业,应聘的职位一般是经理助理、人事主管、公关外联。面试的时候,我去了其中的两家,三年的逻辑学专业学习使得我的思路缜密且不失活跃,在学校主持各种活动锻炼出来的口才,使我展现了自己久经考验的公关才能。从面试官的眼神中,我知道我已安然地过了第一轮考验。 就在我接到两家公司的再次面试通知时,我的想法却发生了动摇,那是源于我和一个已毕业多年的师兄“会晤”的结果。师兄原来在市委工作,毕业后一呆就是五年,现在已经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家公司,在我们看来干得很不错。师兄得知我正在找工作时,很热心地问了我的打算,我就如实相告:我本来是在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之间徘徊的,但是后来一想,公司里锻炼的机会比较多,薪金待遇可能也要好一些,所以后来就向公司倾斜了。 师兄一直微笑着听我说话。“原来的我想法和你差不多,但是事实证明我现在走的路比那条要顺利得多,”师兄慢慢对我道来。我知道你去公司是想大干一场,刚毕业时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冲动,但是在中国做事情,特别是你要做理想中的事,一定要有积累,工作时积累的人际资源,是你最大的财富。" 我听了这一番语重心长的工作心经,有一种醍醐灌顶的“醒悟”,那种自以为对社会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历经“沧桑”的良好感觉一下子消失殆尽,原来自己还是太嫩了。 我放弃了两家公司的面试邀请,在充分考虑师兄意见基础上,参加了国家部委举行的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并顺利通过。正好有一个部委来我们系招人,系里就推荐我去应聘。 当我的简历摆在主考官面前时,和蔼的主考官间了我一些很随意很主观的问题,诸如,体育什么特长,你为何要来这里,有过什么经历等等。这些都难不倒我,但是前来应聘的人确实比较多,而这个部门今年只招一名公务员,几率太小了,所以我心里也不太有底。 等待的日子里我还向市委的一个部门递交了我的简历。多方面出击,成与不成,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。但是也不能漫无边际地见鱼就撒网,那样就会分散自己的精力,择业还是要有专攻的。还没容我品尝“等你等到我心痛”的滋味,一纸通知飘然而至,我被那个部委录取了。在周围的同学还仍在为前途日夜奔波的时候,我已经背起了公文包,奔赴我未来的战场。现在想想,我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夺标,与我简历上一一列举的我所组织参与的社会活动有很大关系:7年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,加上我在社交及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,成为我最终胜出的筹码。
南通劳动保障服务网提供参考 |